佛学十四讲讲记

(第二讲)

 

净空法师讲述

邱淑贞记录

 

第二讲 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

 

 

 

 

 

第一讲介绍佛教定义,认识佛教。第二讲要讨论研究的方法,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佛法有性、相两宗,也就是总相与别相,也称为空、有两门,这两门都可以下手;但是空门下手,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得到。古今的学者告诉我们,性宗入门必定要具足上根利智,就是最聪明的人;这个聪明不指世间的聪明智慧,因为世间的聪明智慧是障碍。真正所指的是心地清净、具足诚敬之人,这是学佛的上根,这样的人才可以从空宗下手。如果是喜欢研究、喜欢动脑筋的人,不宜从空宗下手,因为空宗不需要动念头,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喜欢起心动念当然就不相应。也有办法,就是从有宗入门,有宗就是别相,从别相入门。佛法博大精深,总持法门就是性相两宗而己。李老师在此地,给我们提出一个入门的途径,就是从有门。‘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’,这是从别相下手。修学实在说态度重于方法,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。态度就是诚敬,印光大师说:‘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,十分诚敬一定有十分的收获。’可见得诚敬是入佛门的关键。有诚敬的态度,再加上良好的方法,我相信我们修学佛法不会有太大的障碍。

 

甲、佛学难解

 

‘佛学难解’,这是事实。为什么难解?先从它本身的内容去观察,它的内容是整个宇宙人生,宇宙人生本来就复杂,所以说‘复杂宇宙,复杂人生’。复杂的宇宙人生简直是无有穷尽,以有尽的言说(言说有限度、有范围),要去探讨无尽的事理,实在是太难。所以底下讲:‘复杂即难说,难说自难解。’因为它太复杂,所以要将这些复杂事情说明白,不是一件容易事情。说都说不明白,你怎么会听懂?虽有困难,这个事情还是要解决。‘说听有方便’,这就是要求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就是最好的教学法。用最好的、很巧妙的方便法,教我们初学从‘信’、‘解’入门。‘信’要‘依总相’,‘解’要‘从别相’。我们现前每一位同学,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。

 

为什么说‘信依总相’?总相非常的难解,我们要信它。凭什么信它?凭圣言量信它。这是佛说的,佛以他的人格来作保证,他不会欺骗我们,这个事情是事实,只有他知道,我们现在境界还不到。譬如说,佛跟我们讲‘万法皆空,万法皆如’,我们听了之后,的确没有法子体会得到。佛给我们讲‘不生不灭’,我们眼看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,怎么会不生不灭?这种甚深之理与真实的事相,有待我们逐渐提高自己的境界,到时候自然就明了;可是还要靠自己在解行上去努力。

 

古德给我们提示,学佛有四个层次,那就是信、解、行、证,分成这四个阶段。首先要建立信心,因为信心不建立就会怀疑,你就不肯去研究,或者研究就会懈怠放逸、不认真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如果对这个事情有怀疑,没有坚定的信心,这个事情就注定要失败,不会成功。无论大事小事,这个事情要做得很圆满、很成功,必定是具足充分的信心。佛在《华严》上说,‘信为道元功德母’,信是大道的根源,是一切功德之母,无量无边的功德从信心而生的。信能生功德,好比是功德的母亲一样,它能生。这个比喻,比喻得非常好。

 

信心的建立,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。我们现前所说的信佛,信仰三宝,都是属于迷信。信是信了,三宝、佛法究竟是什么?还不晓得。不晓得就是迷!但是你能够信它,这个不容易。所以这种迷信是有条件的,不是没有条件的,有哪些条件?第一个我们相信佛是具有很大智慧的人,具足很高的德行,他不骗我们,他能够教我们,我们将来也能跟他一样的成就,我们相信这个,这就是有条件的迷信,不是无条件的。其次,佛教传到中国也有一千多年,这一千多年当中有许多聪明智慧的人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都有成就,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见证。我们看到这么多人修行,这么多人成就,信心是由这些条件促成的,我们对他有信心。这个信的确是迷信的,有条件的迷信。

 

有条件的迷信,也可以称为强信;勉强的相信,不能称为正信。什么叫正信?这个信仰的产生,不是依赖于释迦牟尼佛的人格,也不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成就,是对它的理论产生了信仰,明白这个道理,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种信才叫做正信。正信从理解产生,对于佛法有研究,确实明白它的道理,这个信心生起来,这是正信。这还不是真信,真正的相信是什么?这个事情见到了,明心见性,我也见了性;见了性,这是真信,不是假的。解悟,正信现前;证悟,真信现前。信心从我们现在开始是强信,一直到成佛,真信才圆满。我们学佛无非就是修信心而已,建立真正的自信心。

 

求解非常重要,求解有两个途径:一个是读诵;一个是听讲。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,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,那就是要有一个好老师来指导,这是我们成败关键所在。古今中外不管是佛法、世间法,他之所以有成就,一定有个高明的老师指导他。佛在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里,一开端就说明一定要接受明师教诫。这个‘明’不是有名气的名,名气大了,知名度高,也未见得有真正的学问;这个‘明’是光明的明,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明心见性的老师。这个老师是过来人,唯有过来人指导,我们才不会错;路他走过,而且他走通了,他走到了,可见得他没有迷路,他指我们这路子,决定不会错。如果你找到一个老师,他自己走这个路没走到,自己迷了路,你再找他,他指你的路子,也是一条迷途。所以一定要找高明的善知识去亲近他,这就是所谓的师承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 

乙、诸法三分

 

这一段提示我们研究的方法。‘诸法三分’: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切法(世出世间一切法)。这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观察,要面面俱到,不能只看一面,看一面就会发生误会,如果面面都看到就圆融。‘三分’:大到整个宇宙,小至一微尘,都有这三个部分,那就是体、相、用。它的本体、它的相状,以及它的作用,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,三而一;三方面都能正确的理解,才将这个法看透,得到它的真相。

 

第一是讲‘体’。体里面有性体、有质体;性体是真的,不生不灭,质体是有生有灭。性体是空寂的,那就是总相,万法皆空;这里面没有生灭相,而且是常恒的,所以没有断灭相。不但没有断灭相,也没有相续相,如果有相续相,相续就是生灭,就不是真常,真常里面没有相续相,这是讲本性。本性,佛经上常常讲‘法尔如是’,法尔就是自然的意思,自然而然,本来就是这样,这是什么都加不上;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起了一念疑情,这一念疑情就叫做无明。所以这个境界,佛经里面常讲‘不可思议’,思是思惟想像,议是言说议论,不能够思议,一思就是无明,一议就是戏论,戏论就是开玩笑。这是讲到纯真无妄,是体空,是真空。

 

性体‘空而无质’,质是物质,它没有质。此地举了两个比喻:如花之香、如镜之光。比喻只能比个仿佛,没有法子比到恰好,没有东西能比喻真如本性,没法子比的。这两个比喻说出空的意思,但是空不是无,空是有。‘如花之香’:香是六尘之一,香怎么能比?实在是不能比,但是无可奈何,拿这个来做比喻。香是一种气味,可以远闻。花有香气,我们很远的地方就闻到花香,但是花并没有来,香的气味你闻到了,你看不到,你也捉不到它,确实有花香。这比喻空的意思。‘如镜之光’:镜有光明,有光明它才能照。镜子是一个物体,有形相,它能照;‘光’是没有迹象,再远的距离它也能照,都照在里面。这是实在不得已,用这两个比喻。我们在讲席中,常常用电波来做比喻,更容易体会。电波遍满空间,我们眼不能见,耳不能听,手也摸不到它,心里头也无法想像,它确实存在,无处而不在。可见得‘空’是有,空不是无。

 

但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,质的空不能变成有。性空,它能变成物质,这个太妙了!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家也相当聪明,发现质可以变成能量,能可以变成质,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。那是‘体’里头第二个意思,就是‘质’,质体,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。我们以《心经》的话来说,质就是色相,能量是空寂的,‘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’,很容易能体会得到。可是质与能是一桩事情,这个质能从哪里来的?质能的本体是什么?再往上追究一层,质能的本体就是性能,就是本性,科学家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问题。性能是活的;质能不是活的,所以它是物质。唯识里面讲,质能属于相分,性能属于见分,见相同源,前面也说过,见分与相分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。性体是形而上,质体是形而下。

 

‘析之本无’,质体也是空的,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,它就不存在了。性是当体即空,‘万法皆空’,这是从性体上说的。又说‘缘生无性’,缘生无性的性,不是此地性体之性,而是质体,缘生无性就是说缘生性空。‘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’,这是《中观论》上所讲。因缘生法,这一法是许许多多条件集合,离开这些条件,这个物体就不存在;所以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,是暂有的现象,不是永存的相,只是暂时有的相。

 

我们在质体上下手。佛经里面常说质体‘双持性相,轨生物解’,双就是讲性与相,持是保持,它能够将性相集合在一起,就是见分跟相分集合在一起。特别是在有情分上,像我们这个人身,身是质体,这个肉身是物质,许许多多细胞组织成的;今天研究电子,里面有软体、有硬体,我们这个人身就是软体、硬体组合的,就是这么回事情!这里面有相、有性,我们的精神就是性体,六根的根性就是性体,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质体,可见得的确双持性相。这个组织是有条不紊,虽然复杂,它有条理。因为它有条理、有规则,所以就能够理解。不但我们人可以理解,诸天也能理解,甚至于饿鬼、畜生也能理解,九法界有情的众生都能够理解它。佛经里面的本体有两种:一种是性体,一种是质体,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。

 

质体是分析空,一分析它本来没有,本来没有,现在它有了,虽有还是没有,有跟无是一不是二。譬如我们看一栋房子,这个房子是砖造的,迷人一看,喔!这是栋房子。他的看法有没有错?也不能算错。建筑师到那里去看,他没有看到房子,他只看到这个地方多少砖、多少瓦、多少钢筋、多少水泥。他有没有看错?也没看错。他的看法比我们一般人就看得深入,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,他将屋子里头都看透了,他看到砖头、瓦块、钢筋、水泥是真的,房子是假的。懂不懂这个意思?这是排列组合的。拆开来还是那么多砖头,还是那么多瓦块,可见得房子这个相是假的,假有。再看砖头、瓦块也不是真的,是许多分子、原子、电子组合的。看到最后,一切万法无非是一些原子、电子、基本粒子而已,除这些东西,什么都没有,这就是‘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’。所以不是说把房子拆掉之后,你才晓得,喔!没有了,建筑起来的时候一看就没有,当体即空,这个观察才能观察到它的真实相。

 

观察到真实相的好处太多,不会在妄相里面起分别、执著;换句话说,不会在妄相里面去造业、去打妄想,你的心就清净。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相,一切法俱不可得,你的心清净。清净心就生智慧,智慧心见一切境界相就叫做‘观照’。我们现在见色闻声不是观照,因为我们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;离开了分别、执著,见闻觉知皆是观照。所以观照的心,是用真心;失去观照的心,是用意识心,就是分别执著心。‘观’是观察,根尘相接触称为观;‘照’是明了,一接触就明了,没有通过思惟,不用心意识。

 

底下是比喻:‘丝非布质,布非衣质。’说明分析空。‘丝非布质’:质就是我们讲的质料、体质。丝可以织布。这块布什么质料?丝织品,可以这么说法。如果说布的质料就是丝织品,能不能讲得通?讲不通,还有棉、麻、尼龙,很多种质料都可以做布。这个意思就是古人所讲的‘白马非马’,就是这个意思,如果你说白马是马,黑马就不是马了。‘布非衣质’:我们这个衣服什么质料?布的,布衣。如果说衣的质料就是布,这也讲不通,还有皮衣、毛衣,所以衣的质料不只布一种。丝除了做布之外,还可以做其他东西;布除了做衣服之外,也有许许多多的用途,它不是仅有一个用途。

 

仔细分析,一切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定法。所以这种有,佛家称之为‘妙有’,妙有是无有而有、有而无有,就是这个意思它才妙。真空跟妙有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,所以‘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’,这就是一。一,就开悟,就入进去;二就是障碍,就不会开悟。这对我们修行人是一个很大的启示,你要想入门,一门才能开悟,你要学二门,这一生就别指望开悟。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只容许一门才能悟入。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门?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,喜欢从哪个门入,门门都能入得进来。最怕的是搞两门、三门,你自己怀疑这一门不行,那一门大概还可以,那就糟糕。一悟一切悟,这是绝对正确的。譬如我们讲堂,四周围开十个门,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,进来之后等于都进来了,一切都悟入,随便从哪一个门进来都一样。如果同时走两个门,你能进得来吗?

 

古来的大德最初学得很多,到后来都放弃,只留一门,他悟入了。为什么最初学很多?最初不了解,在摸路、在探索,到最后一门深入,这才能成就。我自己过去也是如此,虽然有个好老师指导,自己还是摸索二十年,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于是才把一切经论舍掉,晓得搞这些东西决定害了自己,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选一门。我选念佛法门,为什么选这个法门?当年李老师劝我修念佛法门,我也念过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我对他很赞叹,也信,但是不是真信。不是真信就不肯真修,还要搞别的大经大论,到以后发现这是真的,一切法门里面念佛法门确实高明。怎么发现的?在《华严经》上发现的。如果不读《华严》,不讲《华严》,我对于净土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。华严会上,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;《华严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在华严会上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,对于净土才产生真正的信心,这才把所有经论舍掉,专门讲净土法门。

 

一门深入,其他的经论可不可以看?可以看,可以听,要把力量会归在一门上。这一门是主修,与这一门有关系的可以参考,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到处去听,到处去请教,但是都是充实这一门,真正是一门深入;帮助深入,这个可以。如果一听心就动摇,那不能听,没有资格听。譬如学净土,佛念得已经不错,听禅师讲禅,不错!也去参禅,那就坏了,那就没有资格去听。听了,把禅的道理帮助念佛,这就对;藉它的道理帮助念佛,帮助达到理一心不乱,提高自己境界,决定不参禅,这才对。无论什么法门,全都帮助念佛法门,这样才能入得深,才能够悟得透彻。今天想学这个,明天想学那个,一辈子都不能成就。

 

从体上用功夫属于性宗,无论是性体或者是质体,都是属于空宗,一个是当体即空,一个是分析空。相上下手的则是有宗,别相就是在相上用功夫。

 

‘相’是讲‘现象’。相是‘暂起幻有’,是暂时现起,是假有不是真有,你要是把这东西当作真有,就看错了!晓得是假有,假有可以享受,不可以执著,享受就得乐,执著就有苦。受用是对的,决定不执著,才能做到受用自在。为什么不执著?因为它是假的。假的怎么可以受用?那我要问你,你们常常看戏,戏是真的还是假的?假的。假的,为什么你要看?看得很开心。这不是受用吗?戏里头这些人物事情,你并没有把它当真,所以你不烦恼,看了很快乐。人生就是在演戏,都是假戏!你要是不当真,怎么会不快乐?你要是当真,那一天到晚就生气了,你就不快乐。这个地球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假的,就好像戏台上表演一样,一下就过去了,你要是把它当真,那是迷惑颠倒。明白‘相’是‘暂起幻有’,人生就有乐趣。知道这一切是假相,千万不能当真,在这里面成就自己的定慧;如果你当真,成就你自己的惑业苦报。可见得观念差一点点,结果就不相同。观念一错就迷,就把暂起幻有的假相当作真的,他就迷惑、造业、受报。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、在六道里面,游戏神通,自在!真正快乐!他这个自在快乐从哪里得来?就是晓得一切都是假的,他一样也不执著,一切受用现成,一切受用自在。

 

底下是比喻。‘氢氧化水’:水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氢氧化合物。‘土石积山’:山也是假的,不过是土石堆砌起来的而已,把土石拿掉就没有山,可见得山不是真的。这是比喻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暂时而有的。

 

《法华经》云:‘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’这两句话不好懂,这两句话说的是真相。这两句话就是说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,入了这个境界,就是证得无生法忍。譬如这间房子把它盖好,这个房屋生了;拆掉,这个房屋灭了,它是有生有灭。为什么有生有灭?因为你著了相,著了这个假相,觉得这个假相有生有灭。而觉悟的人,他没有著这个假相,他只看到砖头瓦块,堆起来是砖头瓦块,拆掉之后还是砖头瓦块;不生不灭,他看到的是不生不灭。《法华经》里面讲,‘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’,这是实相、真实相;其他一切组合是幻相、假相。既然是假的,哪有生灭可言?本来不生,什么时候有灭?这个意思更深一层了。虽然现的是假相,假相有作用,起相它就有作用,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的作用认识清楚。

 

‘用’是‘力量’,‘能变现状’;力就是能变化。‘水与气冰,功各不同’,水在零度之下结成冰,温度加高变成水蒸气,它是一个东西三种形态,三种相不一样,气体、液体、固体;相不一样,作用就不相同。蒸气可以推动火车、推动轮船,可以把它当作动力来利用;水,渴了可以解渴,水蒸气不能解渴;冰块它可以有障碍,水蒸气没有障碍。‘相’不相同,作用也就有变化,各有各的作用。总起来讲,就能够看出来,佛法里面讲‘万法无常’,一切法确实是无常的,无常里面你要想求得一个天长地久,那是痴人说梦,没有那回事情。

 

这是教我们,对于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。三方面观察到了,才真正觉悟—万法皆空、万法无常、缘生无性,佛法里面常常讲的这三句,你就真正明白,真正开悟了。悟入就是智慧,智慧能断烦恼、能破无明,就能帮助你离苦得乐。

 

丙、生起三由

 

体相用里面,特别从相上下手,研究差别的现象怎么来的?‘生起三由’:现象的发生有三个条件,这三个条件就是‘因、缘、果’。这一段就是体相用三分里面‘相’的注解,就是对于相的深入观察;它有因、有缘、有结果,结果就是这个相(幻相)形成。

 

佛法里面平常讲因果,把当中‘缘’省略了。因如果没有缘,不会结果,一定要有缘才会结果。佛法的修证,或者再讲浅一点,改造命运,可能吗?可能。有什么理论依据?就是依据缘。因已经造了,没有法子,不能改,可是因要是没有缘不能结果,如果你能把缘控制住,就能控制结果。我过去造恶因,晓得恶因一定会感恶果,但是没有缘,它不会结果。我把缘控制,不让它有缘,虽有恶因,它不会结果。我造善因,想得善果,我把善因再加上善缘,善的果报一定现前。佛法讲改造命运,理论依据就在缘上。所以佛法不讲因生法,讲缘生法,特别强调缘。

 

‘因’,是‘动机’、是‘造作’,这两种都是亲因缘。在佛学术语里面讲,这个因是种子(唯识论上称动机为种子)、是现行。种子就是习气,我们每一个人阿赖耶识里面,都含藏有十法界的习气,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天、人、修罗、饿鬼、地狱、畜生都有。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,种子具足就是因具足,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,你要到哪一道就看缘。人能不能成佛?当然能成佛。为什么能成佛?因为你有佛的种子,你有成佛的因。你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佛?你没有成佛的缘,你缺少助缘,所以你不能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

 

‘造作’就是现行,就是我们现前一切造作,这个造作又在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,所以现行也是亲因缘。因,有过去跟现在;动机是讲过去的因,造作是现在的因。现行,一现九隐。我们不是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吗?现在我们得的是人身,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是人法界这一个种子现行,其他九法界的种子在,并没有消失,但是它不起作用。一个法界现,九个法界隐;九个法界不现,只现这一个法界。这种情形就叫做业报身,业报。如果能把业报转变成智慧,那就得大自在。怎么自在法?就可以同时在十法界都现身,像那些佛与大菩萨无时无处不现身,我们讲分身,得自在了。可惜我们现在没能做到,真正能做到,那就像我们念《华严经》、念《梵网经》:‘千百亿化身’,这多自在!就不会感觉到很苦,分身无术。‘因’是亲因缘,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。

 

‘缘’,就是讲机会。缘里面包括有三种。第一种是‘所缘缘’:就是所缘之缘,所缘就是我们所希望的。我们今天念佛,希望成佛,希望成无上正等正觉,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所缘的。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?你现在所缘的不只这一样,好多好多,还有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都是你所缘的。比较起来,恐怕名闻利养所缘的心还特别强,求无上菩提的心只用个一分、两分而已,不甚强烈,心里是希望,现在不得到还不要紧,还不想急著得到,所以菩提这个所缘缘的缘力量薄弱。但是你对于烦恼的所缘缘很浓厚,缘贪嗔痴慢,这个力量太强了。无上菩提跟贪嗔痴慢,你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具足,但是你现在想要无上菩提的心念不强,在时间上来讲很短暂。现在在讲堂里面心里想,我要求无上菩提,下了课马上就求贪嗔痴慢去了,这不行。一天二十四小时,想到无上菩提只有几分钟,想到贪嗔痴慢几十个钟点,那怎么行?当然贪嗔痴慢作主,因为它的时间太长,力量太强大了。

 

所缘缘非常的重要,就是你有了期望。有期望,还得要一个重要的因素,就是‘无间缘’;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。我们对于无上菩提常常间断,所以不能成就;不是不想成佛,成佛这个念头常常会被打断。就拿念佛来说,不是不想念佛,佛号常常间断,不能够二六时中相续不断,没有这个条件,纵然想念佛也是空的。可是你的贪嗔痴慢是从来不间断,所以你想想,后来有什么果报?这是成败关键的所在。

 

亲因缘(因)、所缘缘、无间缘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,外面的条件就是‘增上缘’。诸佛菩萨帮助我们,是属于增上缘。亲因缘是每个人具足的。所缘缘跟无间缘如果自己不具足,佛菩萨帮不上忙;你自己真正具足这两个条件,佛菩萨就帮上忙。我们现在,佛法里头这两种缘有,但是不足;烦恼习气,这两种缘很具足。外面境界,你六根一接触就起贪心,就起嗔恚心,因为因缘具足。外面境界帮助你贪、帮助你愚痴、帮助你嗔恚、帮助你造业,这是增上缘,都帮上忙。佛菩萨帮不上忙,因为你所缘缘跟无间缘力量不足,太薄弱。

 

因加上缘,后面就有‘果报’,果报是‘结成、起相’。经论上告诉我们,一切法可以归纳为色、心两大类。心法(包括一切心理现象),一定要具足四种缘才会起相,那就是亲因缘(因)、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。如果是色法,就是讲物质,植物与矿物,不需要所缘缘跟无间缘,它只要两种:一个是亲因缘,一个是增上缘,它就结果。

 

下面是以植物来作比喻。植物只有两种缘,不具足四缘。‘如种下地’:种是种子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以瓜来说,瓜子是它的亲因缘,这是长成瓜最重要的一个条件。瓜子能不能结成瓜?它必须得到缘,如果得不到缘,不会结成瓜。我们把瓜子装在玻璃瓶里,装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,那就是缘不具足,虽有种子而没有缘。它的增上缘‘如日水肥’,要土壤、肥料、水分、阳光,这些条件具足,它一定能长得很好,才能成熟,才能结果。‘常暂不同’:种子成长时间长短不一样。瓜,三、四个月就长成,就结果,桃李树要三年才能结果,这就是时间有长短不一样。增上缘有‘强弱之判’,土壤有种种不相同,质地不一样,阳光充不充足,水分够不够,对于它的生长有密切关系,所以结果‘迟早有时’。同一棵树,每一个枝条它所得的增上缘都不一样,有的偏在阳光那边,它的花开得好,果实先熟;背著阳光这边,它结的果就比较小,它熟得比较晚。这全是缘的充足与否,所以果报不相同。

 

如果是在有情众生(动物),除增上缘之外,所缘缘跟无间缘是决定的因素。这就是在别相上给我们透出一点修学的消息,让我们在这下功夫。人生如是,不出因果定律,善因一定得善果,恶因必定得恶报;因是自己造的,果报当然要自己受。我们一切的际遇,自作自受,不能够怨天尤人;怨天尤人自己又造重罪了,后来的苦报,那是不堪想像。转业的方法,就是控制缘;缘要是控制住,境界就转变,果报就转了。

 

末后两句:‘有因同果异,有果同因异。’这也是普遍所见到的现象,特别是在有情分上,无情不会,无情是种瓜一定得瓜,瓜不会长成豆,稻的种子也不会结成瓜,可是在有情分上就不一样。譬如你们同学在一个班上念书,同一个学系,现在你们因相同;毕业之后到社会上,各人有各人的事业,发展到最后不一定能相同,这是因同果异。为什么会果异?缘不相同。每一个人的际遇不一样,将来在社会上,种种因缘不相同。也有果同的,譬如政府里面的部长,都是部长阶级,可说是果相同,但他因不相同,这是什么原因?这些部长并不是都念政治,并不是都念同一个学校,这里头也是缘,可见得缘占决定的因素。所以佛法说缘生论,要我们特别重视缘,缘能够改变因果。

 

对于一切现象一定要懂得这样来观察,就不会迷惑。

 

丁、法有两端

 

‘法有两端’:一切法不外乎‘事’、‘理’,事理是一不是二。‘事’是‘迹象’、是‘行动’,迹象就是现象,行动就是力用,就是三分里面的相与用。相与用都是属于事,理是讲体,还是三分里面的理体、事相、事用。事属于科学,理属于哲学,理事不二,圆融无碍。经典里面‘有时说理’,有些经论偏重在理论上,像《金刚经》、《百法明门论》、《般若心经》,都是偏重在理上。读这些经典,明白这个道理,要把这个理会归在事相上就有用处,从理要悟到事,这就圆融。‘事成于理’,一切事都有理论的依据。

 

‘无理事不能通,不可滞事昧理’,这是很重要的求学态度。有一些念佛的人心里想,念佛只要老实念佛就可以,何必还要研究这些教理?那就错了,就滞事昧理。他不晓得,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论,这一句佛号念不好,念久了没有感应,他觉得不灵,就懈怠、退转,一定要懂得它的道理。所以佛说那一些偏重在理论上的经,有它的用意。

 

‘理’是讲‘义趣’,义就是道理,趣是讲它的趣向、归趣;这是‘解说’,讲堂里面的教学。‘有时说事’,像《弥陀经》说的是事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也说的是事。在知识分子来说,凡是说理的经容易接受,认为满有道理,说事的经不容易接受,认为都是迷信。‘理依于事’,理事是分不开的。

 

一切经可以分为理事这两大类,讲理的经好讲,疑问少,讲得有兴趣;讲事的经难讲,讲事的经一定要说出一番道理,这个事人家才会相信,这个不容易。说理的经,一定要把理说在日常生活当中,如何能够显现出来,这个理才不致于落空;理与事要相应。有理有事的经也不少,像《华严经》,说理也说事,理事圆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;这样的经是非常完整的经典,既不偏于理,也不偏于事。莲池大师注解《弥陀经》,就是‘有时说理’,这部经是说事,他就说理,他要不说理,事没人相信,理说得很透彻,事人家就相信。

 

‘无事理何所立,不可执理废事。’执理废事是病,这个病比滞事昧理这个病还要严重。因为执理废事容易落在狂慧,堕落在恶取空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,它的方向走偏差,错误了,反而不如滞事昧理。滞事昧理,他执著一端,执著念佛,纵然不能往生,来生还得福报;如果执理昧事,来生必定堕落,连福报都得不到。但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圆融,要懂得理事无碍,事事也是无碍,原本就是无碍,如果觉得有障碍,那是本身出了毛病,一定要把毛病找出来,把毛病改掉,你才有门路可入,才能真正达到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那就得大自在。这个无碍的法界,在净土里面是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土;如果你还没有往生,现在在这个世间得大自在,游戏神通,与诸佛大菩萨住世无二无别,这一种受用(享受)真正不可思议!

 

这个表介绍完,我们做一个总结。表里面提出八个项目:体、相、用、因、缘、果、事、理,这就说明无论观察哪一法,你要观察到八个方面,八面玲珑才能得到真相,缺少一面都是迷惑,不能得其真相。可见得学佛并不盲目,学佛人对于一切法的观察确实相当的细密。八面观察也不过是看一个外表而已,略知,还谈不上深度。如果是深一层观察,这八面,每一面里头都有八面。单单说体,体里面有体之体、体之相、体之用、体之因、体之缘、体之果、体之事、体之理,每一条里头都有八条,六十四面。六十四面观察,才算足有一点深度,还不太深。再深一层观察,这六十四面,每一面里头又有八面,五百一十二面,算不算最深?不算,其深无底。佛观察这个世间真是不可思议,我们怎能比得上?我们连一个表层都没有顾及到,只看到一面、两面,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,所以佛说我们邪知邪见。连表层的八面都没看清楚,怎么能说自己有智慧?从这里你就能体会到,佛菩萨智慧之大,不可思议,我们不能不佩服!学佛特别贵重全体圆融,面面观察到就是全体圆融,这是真正开智慧。如果是圆解初开,智慧现前,这个时候的境界,如同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‘不起于见,不著于相’,实际上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‘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’;‘不起于见’就是如如不动。不生知解,不著一切相,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,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实相现前,也就是一真法界现前,也就是实报庄严土现前,或者说清净法身现前。佛跟我们讲的,真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 

世尊说法的本意,就是在破我们现前的执著—人我执、法我执。人我执演变成烦恼障,法我执演变成所知障,这两种障碍使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,使我们的法身、般若都不能现前,这是病根的根源。没有这两种执著,真性就现前。所以情执如果不断,再要执著言说、名字相,又生了疑惑,又起了错误的解释,就是又起了邪见,那是病上加病。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注意到的,不要学成病上加病,一定学了之后,那个病要减轻。要晓得听佛法是破执著,是把我们妄想分别从心地里清除,可不能增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