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讲记
(第二十一卷)
净空法师讲述
华藏图书馆
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。‘如此娑婆世界,毗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精进不度。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,剥皮为纸,折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。为重法故,不惜生命,何况王位、城邑聚落、宫殿园林,一切所有。及余种种难行苦行。’昨天呢?我们将注解也念了一大段,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个注子里面,我们看这个布施。在四十五页倒数第三行,布施有三种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财里面有内财、有外财,经上举的以生命布施,这是内财;以王位、城邑聚落、宫殿园林,一切所有,这属于外财。这三种布施得三种福报,财布施是得财富,果报是财富,我们今天世间有许多拥有资财的人都是前生修财布施所得到的果报。
法布施是得聪明智慧的果报,我们也看到有许多,确实有非常高的智慧,智慧虽高,有的他没有财富,他的生活很艰苦,这一类就是前生当中他修法布施,没有修财布施。有很多发大财的,大公司的老板、董事长,小学都没有毕业,他发了大财,亿万的豪富,那他就是前生专修财布施,没修法布施;所以他没有聪明,没有念过什么书,福报大,底下办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,因为这些人有智慧没有福报,没有财富。
那么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,因此我们懂得因与果,实在说这三种布施都要修,这福报才算是圆满。底下这么长讲了一段因缘,这因缘是经里面所说的它引用最胜仙人的一段故事,来说明内财的布施难行能行,这个故事诸位自己去看,我们不耽误时间。
翻开四十六面倒数第三行,‘是故当知,若人能恭敬求法,佛于其人不入涅槃,法亦不灭。虽在异土,常面见佛,得闻正法。’这几句话很重要,诸位把前面这段因缘读了之后,这几句话的意义你就明了了。在第二行讲观心的解释,这解释是两层解释,前面是因缘释,下面是观心释,‘谓观察此身’,这是用智慧去观照,‘若皮若骨,都无定实。’为什么?是因缘所生法,既是因缘生法,它没有自性,也就是没有自体,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当体即空。‘无我我所’,在五蕴法里面,觅我了不可得,既然我都没有了,那里有我所有呢?当然我所有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所以我与我所,实在讲是一种虚妄的情执,绝对不是个真实的,可是世间人以为是真实的,这个可以说是根本的过失,就是在这个虚妄的执著。
‘虽见似有’,这个有是假有,佛经里也称为妙有,不是真的有。‘如泡如焰,如聚沫、如芭蕉’,佛经上有许多的比喻,金刚经上把它比作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说明有没有这个相呢?有这个相。是不是真有呢?不是真有,是幻有。‘既无自体,原同法界’,我们要追究它的确没有自体,一一法都没有自体,那么它体是什么呢?体就是一真法界,体就是真如本性,的确一切法同一个根源里面发生的,就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万法同一个根源。‘如是一一推征,三谛具足’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‘依而修之,即成三观。诠此义时,闻已生解,契圆理机,便是写经,经是诠表生解义故。如其不观不推,迷心取相,写亦奚益哉?’,写经又有什么利益呢!那么这个解释完全是从理上来观察,可以说是最为深入,真正能够得佛法的精髓,比因缘解释要透彻得太多了。
但是这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够达得到的,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经里面真正的意趣是在这个地方,那么这一段经文是讲写经,主要提的是写经,用生命布施写经,那么这就讲到发心的相状。在大智度论里头说,如果有人发愿,愿自己将来作佛要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个人就是发了菩提心了。可是发了菩提心,他心既然不一样了,他的言行也就变了;我们晓得我们的言语、行为都是受心的指挥,所以心清净,我们的身口都清净,心是个佛菩萨的心,他的言语行为没有一样不像佛菩萨,会改变的。如果说心发了,言行还没有改变,那不是真发心,真正发心一定改变,他不一样,我们可以在行动里面,能看得出来。
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举了十个例子就是说明发菩提心之后,他的态度就不相同了,我们今天所谓是风度、仪表,他自自然然就起了变化;现在也所谓是气质不一样了,变了,不是凡夫的气质了,是佛菩萨的气质了,不相同了。那十种呢?第一种亲近善友,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,都是身心清净、正知正见,他跟这些人往来。当然与这些善知识往来,常常受善知识的熏陶,气质那有不变的道理,一定会变的。第二,他知道供养诸佛,供养诸佛不必多说,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就是供养佛。
第三,修习善根,这在前面都说过了,三善根是无贪、无嗔、无痴,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进,他认真地修学。第四,他有非常殊胜的志向,他要求最殊胜的法门,这是能够看得出来的。在一切法里面那一个法门最殊胜,这是不言可喻,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地清楚明了,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,这是最殊胜的法门,真正发了菩提心,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。第五,在待人接物当中,心地清净、慈悲、柔和,不会有暴躁的行为。第六,遇到苦难能忍,决定不会怨天尤人。第七,慈悲深厚,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。第八,深信平等,平等是佛给我们讲的生佛平等,众生与佛平等,万法平等。如果你能够深信佛所讲的平等的理,你在一切境缘当中,决定不会起贡高我慢的心,谦虚恭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。第九,爱好大乘佛法,能够以大乘佛法帮助一切众生。第十,求佛智慧,一定是求如来果地上的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讲发心的十个样子,十种相,我们也应当要知道的。这些在慈舟法师普贤行愿品亲闻记里面都引用的有,大疏里面是更详细。
我们接著看下面经文,在四十七面,‘乃至树下成大菩提,示种种神通,起种种变化,现种种佛身,处种种众会。或处一切诸大菩萨,众会道场。或处声闻及辟支佛,众会道场。或处转轮圣王、小王眷属众会道场。或虚刹利、及婆罗门、长者居士众会道场。乃至或处天龙八部、人非人等众会道场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,以圆满音如大雷震,随其乐欲,成熟众生。乃至示现,入于涅槃。’这一段经文当中有省略,看一个头,看一个后面;头呢?是成菩提树下示现正道,末后呢?是讲入于涅槃,这是讲佛一生八相成道,是他一生示现弘化利生的事业。
而文里头特别把弘化的事业说得多,那就是法会,法会就是讲经说法,以种种不同身分,或者是对菩萨说法,对声闻、辟支佛,乃至于对人非人等,这些小注里都有,我们不要细说。那么从这一段文里面,我们能够体会到佛也像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,不管是什么人;孔老夫子教的是人,人里头有教无类,不论是什么样的人,佛的范围大,他是九法界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了,上面到菩萨,下面到三恶道,人非人等;这是比孔老夫子教学的范围要广大得太多了,也是有教无类。那么须要提一提就是此地是处于如是种种众会,以圆满音,这叫圆音说法,经上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这是不可思议的本领,我们人做不到的,佛在那里讲经说法,大众是很多不同类人在那里听,他都听得懂,用不著翻译。
譬如说佛在这里说法,听众里头各国人都有,他们每一个人听的时候,都佛说他自己本国的言语,这个妙极了,用不著翻译的,佛用神变把他的音声都能变成他自己的语言,六道鬼神来听亦复如是,这不可思议,这种音才叫圆满音。其实诸位要晓得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,而我们本能今天把它丧失掉了,我们今天去学外国语言的时候,学得好辛苦。本能不需要学的,真正得大自在,大自在里头,这个里头有障碍,诸位想想看跟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我们语言里面就有障碍,怎么说无碍呢?必须要到这个时候身心清净一切无碍,一切语言不需要学全都通达,所以我们一定要信,要深深地相信,我们自性清净心实在是万德万能,一切无碍,要相信,这些能力都是本来具足的。
如大雷震,这是比喻佛说法能够震动人心。随其乐欲,乐是乐好,他欢喜的、他爱好的;欲是希望,他所期望得到的,他喜欢的,那么佛所说的话正是他爱好的,正是他欢喜的,所以他能够接受,他能够闻法欢喜,这样才能够成熟众生。那么这一段我只跟诸位说这一句,其余的你们在注解里去看,这一段注得很详细。再看下面经文,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’,佛是凡夫修成的,我们今天也是凡夫,他能成佛,我们也能成佛,一定要做到见贤思齐,那么大师注解里面有两句话勉励我们非常之好,‘彼既丈夫我亦然,不应自轻而退屈。’这两句话希望我们多念几句,要把它记住。
丈夫,在此地这个丈夫不是专指男人,是指真正能够做到了生死,出三界,成佛作主,这叫大丈夫,女子做到也叫大丈夫,要明白这个意思。那么也叫做大英雄,你看释迦牟尼佛,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大殿,匾额上大雄宝殿,雄就是英雄。什么人称为英雄呢?一般人做不到的,他能办到,这称为英雄。了生死、断烦恼、证菩提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他能做得到,所以我们称他为大英雄,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,随学就是效法。
再看下面一段‘随诸佛学’,‘如今世尊毗卢遮那。如是尽法界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,所有尘中一切如来,皆亦如是,于念念中,我皆随学。’注解里‘首句,承前结指。意谓我所以云皆随学者,如今本师世尊毗卢遮那是也。’毗卢遮那佛是我们的本师,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,因为前面是讲学本师,这是我们随学第一个对象,我们的老师,我们要学他。下文的老师一样嘛!这样的大善知识在十方世界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个,太多太多了,这都是诸佛世尊;我们要学本师,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我们统统要学,就像学本师一样地学,一样地来随喜。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呢?要这样地学习呢?你不发这个愿,不这样地随喜,你的心胸没有办法开拓,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之内,这样子你随喜的功德不能圆满,所以菩严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,十方三世,这个心胸多么地开阔,敬本师毗卢遮那佛也一样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才能与普贤行愿相契合。
如果只学本师,不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这不是普贤行愿,为什么呢?不普嘛!虽有行愿,不普,这成就就不圆满。那么在理上讲呢?注解解释于念念中,‘言于念念中者,须知吾人自心,念念有佛成正觉也。’须知就是必须要知道,我们自己心性当中,念念都有佛成正觉,就是示现成佛,那么你相不相信呢?我不相信,我的心里那有什么佛?心里胡思乱想有什么佛?其实你搞错了,你胡思乱想是你的妄心,是你的分别心,不是你的真心;真心里头念念有佛示现成等正觉,真心变现出来的是法界,十方三世无量无边刹土,是我们自己真心所现之物。心太大太大了,心比太虚空大,太虚空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,什么时候没有菩萨示现成佛呢!你要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真正的事实。
注解接下就说,‘何以故’,为什么呢?这是一个征释,‘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。’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。‘自心即尔,一切众生心亦然’,一切众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。‘佛者,觉也。一念觉即一佛出世,念念觉即诸佛出世。我念念思惟觉,即念念皆随佛学也。’这个意思不可不知,这是讲到真正的随喜功德,随喜诸佛,随喜诸佛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念念觉,觉而不迷。可是诸位自己一定要记住,刚才我讲的那十种相,那是觉的相,如果我们没有前面十种相,那你是不觉,是迷。
再看下面经文,‘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’这段文跟前面是一个意思,我们也把它省略掉。再看第九愿,第九愿是‘恒顺众生愿’。那么对上常讲所谓菩萨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叫菩萨,前面一愿就是上求佛道,这是常随佛学。这一愿就是下化众生,你要不恒顺众生就谈不上下化了,所以一定要修恒顺众生。‘复次善男子,言恒顺众生者’,那么大师此段的注子注得相当地精要,注得很好。‘言恒顺者。恒,常也。顺是随顺。’可见得不但要求随顺,而且要求恒常随顺,这也是人之所难,所以菩萨道难行能行;尤其是在逆境、逆缘当中,我们暂时地随顺,还勉强忍一忍还能过得去,长时期的随顺不容易,这个长时期不是一生一世,而是生生世世。
我们读法华经,读提婆达多品,释迦牟尼佛叙说他与提婆达多的关系,生生世世的怨家对头,不是怨家不聚头;换一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恒顺提婆达多,这个事情麻烦;所以他才能够成佛,他才能够提前成佛,为什么呢?他肯恒顺众生。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因地,他们两个是同学,而且弥勒菩萨是学长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学弟,应当按照成佛的先后顺序,应当是弥勒菩萨先成佛,释迦牟尼佛后成佛,这个才对的。结果释迦牟尼佛提前了,在弥勒之先成佛,弥勒反而降下来做他的后补了,原因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进,真正能够随顺众生、恒顺众生,所以他超越了,他提前了,那么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‘众生种类万别’,真是千差万别,太多太多了,‘根性千差’,每一个众生根性都不相同,‘若言恒常随顺,不几难乎。’这太难了,真的不是个容易事情。‘前科’就是前面一段,对‘于佛’来说,‘言随学’,对佛我们要随学,我们要学佛,为什么呢?‘谓诸佛因果之行,可宗可慕,顺于真理,故须连心仿学。’就是应当要效法。所以对于学佛、学菩萨,这没有问题,他们是至善之人,我们应当要学习,应当要效法的。可是讲到众生就不然了,众生固然有善的,但是恶的毕竟是占多数。‘今于众生言恒顺者,众生善恶之行’,纵然是善,他也是迷,造恶固然是迷,众生修善修福还是迷,‘不离迷心。粗犷乖道’,乖是违背,‘非可轨持’,他不足以做我们的模范,换一句话说,不足以效法。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不说学,不说是常随众生学,不是这个说法,只叫你恒顺。
‘然不坏假名,不灭假相,法无自性,一切皆如。常以同体大悲,融通物我,故云恒顺。’这就把为什么要恒顺众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,你要不明了这个道理,你顺众生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痛苦,会感觉到很冤枉,不值得,这都是凡夫的情见,凡夫的执著。真正透彻这个道理了,你才晓得恒顺里头有无量的功德,成就自己,决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长。那么这就是显露自己的同体大悲,真正能够达到平等法界,物我一如,所以恒顺众生是修这个,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,显发自己的性德,你明白这个道理那怎么能不修呢!这个太重要了!因此恒顺众生跟常随佛学,我们应当平等地重视,这个功德、这种成就绝对不在常随佛学之下,要明白这个道理,甚至于还有过之。怎么晓得它有过之呢?这十大愿王愈是在后,后面能包括前面,前不包括后,它这一愿是在常随佛学之后面。换一句话就是功德比常随佛学还要超胜,这是我们很多众生疏忽掉了,不晓得这个道理。所以我们纵然是学佛都学不好,学佛也没有成就,也没有效果,原因在那里?不肯恒顺众生,如果肯恒顺众生,你常随佛学才能真正学得到,不肯恒顺众生,学佛也学不成,那是个大障碍。
为什么?你心不清净,你心不平等。正如昨天有个同学问我,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为什么不开悟?他就是心不平等,他对佛是很尊敬,常随佛学,他不恒顺众生,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,不要说三千遍,三万遍也不行,也不能开悟。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读经开悟、念佛开悟,恒顺众生千万不能疏忽啊!比常随佛学还要重要啊!几个人能透彻这个道理?不管修那个法门,不管你如何精进用功,你不能在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。那么在这一节经文,这节经文讲得很透彻,有说话、有比喻,真正是普贤菩萨的苦口婆心教诫我们,点醒我们。
我们再看注子,‘在迷执行者’,这就是我们凡夫,迷惑、执著,‘我心过坚者,固为难事’,我们今天恒顺众生难,难在那里呢?难在我执、迷惑。这个坚简单讲就是有很深的成见,有很坚固的成见,自以为是,这就很难很难了。‘在悟心大士,见解融通者,诚易易也’,真正开悟的人,真正觉悟的人,他不难,他真能恒顺;像金刚经上举的歌利王割截身体,那别人太难太难了,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难,他若无其事,在他很容易的事情。在我们看起来太难了,难行苦行,他没有觉得难,他也没觉得苦,他要觉得难,要觉得苦,他忍辱波罗密功夫还没到家。由此可知难易也没有一定的标准,苦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,随著自己的境界,标准就有变化,凡夫与菩萨的标准是迥然不同,这是我们要明了,要学习。
‘自先以旷荡虚心,物我无二’,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要能够容忍,要能够容物,要能够像诸佛如来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没有一样容不下的。‘自觉真性,凡圣不差’,佛能容,菩萨能容,为什么我不能容?‘上合十方如来,下同六道含识’,是一不是二。上合十方如来就是前面一科所讲常随佛学,下同六道含识就是这一科所讲的恒顺众生。在楞严经上我们也念到观世音菩萨自己说,他讲他的成就的时候,他说上合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同一此理,也就是我们前一科的意思,常随佛学的意思。
他又说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,就是恒顺众生的意思。你看看那一个菩萨,那一个佛,他修成的时候舍弃了众生?他没有修恒顺众生,换一句话他就成就不了。那么说到这个地方,我就提醒诸位同修,这是华严经上说的,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。你要修成一个声闻、缘觉,修成一个天人,修成一个权教菩萨,行!不修这个法门,行。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,要修成无上菩提,你不修普贤行就不行,没有法子,任何一个菩萨成无上道一定修普贤行。那么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行的纲领,十大纲领,把握到纲领,行就有了方向了,就有了目标了,修行才能够得力,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。在此地我们特别要强调恒顺众生,我们修这么多年,学这么多年,一点成就都没有,毛病就生在不肯恒顺众生,所以不管怎么苦修,一事无成。纵然你学到一点皮毛之见,我们拿这个经仔细看看我们所造的业都是三恶道的业报,非常地可怕。好,我们下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