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讲录
(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)
道源法师讲述
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
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
己二、闻法无住(分二)
庚一、说者无住
这一科是讲到能说法的人,不要生起执著;金刚经讲到这里,正是‘佛相’要空,‘法相’也要空的时候了。我们学佛的人,对于要空‘众生相’,并不会感到困难修;但是学佛要闻法,闻法就要尊重佛,你要他空掉这个相,那很不容易。但是不空掉也不行,不空掉你心里至少有二个相,一个是‘佛相’,另一个是‘法相’。这就好比原来是一个清清净净的大圆镜子,却抹上了二片白粉,抹上了‘佛相’的住著,与‘法相’的住著;这二片白粉,也是个染污,所以这个大圆镜子,也就不完全的清净了。这二十分是教我们,不要去‘住著佛相’,这样你的真心就安住了;第二十一分是要来‘空’这个‘说法者’的住著,来安住你的真心。
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‘汝勿谓如来作是念’——你不要这样说,如来他有作这个心念。作什么念呢?就是‘生心动念’这么想,说:成了佛!就应当说法。为什么成了佛就应当说法呢?因为他在因地中,就发了这个愿:我要成佛,成了佛,我就是‘福慧两足尊’;因此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。佛与阿罗汉,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?阿罗汉证得了‘阿罗汉果’后,他自己逃走,独善其身,他一出离三界,他就不去管:众生流转生死苦海的事了。可是佛不是这样子的,佛是‘大慈大悲’为怀,众生受苦,佛一定要度他们出离苦海,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众生。为什么度众生一定要成佛呢?因为不成佛你度众生的两大条件都不具足,你的‘福不具足’,‘慧不具足’,就无法圆满广度众生。所以要度众生,第一你要具足无量的大智慧,才能度化千差万别的众生,第二你要有福报,你没有福报,你摄受不了众生。这个问题我一再的提醒诸位,你们来学佛,一方面‘要求智慧’,一方面‘多培福报’,不可以偏向一边。你有福报,你说一句法,人家都相信,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没有说,他见了你这个‘有福’的‘相貌’,他就相信了。所以要摄受众生,‘福报具足’也是很重要的。要成佛,‘福报必须具足’,另一方面‘智慧不具足’也不行,所以佛才称为‘二足尊’,‘福足慧足’。他在因地中,初发菩提心时,就发了这个愿:我福慧具足成了佛,就要说法利益众生。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?就是给他们说法,把自己亲身修行证果的过程,实实在在的讲给众生听,教众生也照这样去发心、修行、证果,这就是利益众生、度众生,成了佛以后,说法度众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,但是佛并没有‘生心动念’说我要说法,去‘著’这个‘相’。如来是应机随缘来教化众生,并没有预先有说法的念头,所以你不要以为,如来‘生心动念’,动了这个念头要说法,‘著’了这个‘相’。我如来没有作这个念头,你‘莫作是念。’。这下面再告诫须菩提一声,你可‘莫作是念’,你不要动这个念头,说如来有所说法,如来现在要说何等法。你应该知道如来虽终日说法,但是‘无所住著’。‘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’——这一句话,除了在金刚经上,释迦佛亲口说出来,谁也不敢这么讲。我们说如来说法,这是赞叹佛的,结果却落了谤佛之嫌。你看看,谁敢讲这个话,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说,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说这句,‘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’,在金刚经上释迦佛自己说出来,你说‘如来有所说法’,你就是在毁谤如来,而不是在赞叹如来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来他已经成就了‘无所住’了,已经‘空’了‘法相’,‘法相’都‘空’了,你怎样能说如来住著在‘有所说法’呢?前面经文说过,菩萨有‘我等四相’即‘非菩萨’这不是连菩萨都赶不上吗?这不是在毁谤佛吗?所以说你不是在赞叹我,而是在毁谤我。下面释迦佛再解释,为什么这个人说:佛‘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’呢?因为他‘不能解我所说故。’我平常说法,他连听都未曾听懂,他又怎么能去了解如来说法的‘义趣’呢?他不但没有‘解悟’,就连‘依文解义’都还没有懂,他又怎么能深入了解如来说法的归趣呢?我平常是怎么样讲的呢?‘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’——如来说法,无有法可说,这才是如来说法。这还是一个三连句,但是中间这句‘即非说法’,换上这个‘无法可说’的句子,反而更容易了解。我们学佛说法,要怎样学的呢?不去著法相。要怎样才会不著法相呢?‘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’你学大乘佛法,‘我执’要空,‘法执’也要空,既然要空,你又那里有个‘法相’可以执著呢?你执著「有所说法’,那不就著了‘法相’吗?著了‘法相’就会生出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那你这个‘我执’不等于加大了吗?我们是个凡夫法师,不是阿罗汉法师,五蕴根本没有空,因此‘我执’也根本还没有空掉,所以一执著了法,反而增加了‘我执’。‘我执’‘法执’越增加越多,这就等于你天天在养无明,无明越养越深厚。那么‘我’‘法’二执的无明就越来越炽盛,那你讲经说法,尽是讲给别人听,没有给自己听。这就是说,我们学佛法,不能光在文字上穷分别,你说法利益众生,自己也要依法来修,才不会落入‘空谈’,在自利方面,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空‘我执’‘法执’,这样你讲经说法,不论是自利利他,才能得到说法的真实利益。因为‘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’把‘即非说法’,换了‘无法可说’,我们反而更容易懂。你们诸位要记到,你们都是来学当法师的,有一天你当了法师,你可不要推翻了车,你推动这个大乘车,你是要广度众生,你推翻了车子,众生度不了,自己还辗著自己,释迦牟尼佛曾经答覆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句话:‘我说了四十九年法,没有说到一个字。’如来说法,就是这个样子的。佛自从成佛以后,每天都在应机说法,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的大乘法,起先度五比丘说小乘的四谛法,就这样一直说到入涅槃前,最后涅槃会上还问诸大弟子说,你们对如来所说的法,若是还有疑问,我会再给你们详细的解,如果没有人再问了,如来就入涅槃了。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经说法,他没有‘说到一个字’,他没有‘著’到‘一个文字’的‘相’。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,你就不要‘作是念,说如来有所说法’。如来‘无法可说’,这才‘是名说法’,这才是佛真正的说法,佛说法,他不著「法相’,虽不著法相,但并不碍于佛天天都在说法,这样才是中道第一义谛——‘如来说法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’这就是‘能说’的‘相’也不可以‘住著’。下面再说闻者也不要住。
庚二、闻者无住
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
这段经文共有六十二个字,金刚经的翻译共有六种译本,魏朝菩提流支三藏法师,他翻译的经本就有这一段经文。姚秦三藏法师,鸠摩罗什,他翻译的金刚经,就没有这一段的经文,这是后来的人把他加上去的。为什么会把这一段经文加上去,加上去的人又是那一位法师呢?历史上已无从考据了。为什么会把这段经文,加在秦译本上去呢?因威从印度过来由弥勒菩萨注解的金刚经本子偈颂上,就有解释到这一段经文的义理。所以后人才把这段经文加上去。为什么秦译本会少了这一段经文呢?你要晓得,古时由印度要带梵文的贝叶本到中国来是很困难的,那时交通又不便利,由陆地到中国,要经过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,由海路来,随时都有遇到风浪而丧失性命。梵文本子不是纸印的,是用贝多罗树叶写成的,如果搬运的中途,遗失了一片贝叶,或损坏了一片贝叶,这一来,这部经,就会少了一段经文。这部经如果少了一叶,绝对没有人敢随便添加进去的。何以故?因为译场上,有上千人以上,你随便加进去,没有强而有力的根据,人家是不会同意的,这是怕误了众生的慧眼。从这一点,你就可以了解,秦译本为什么会少了这一段经文的大概原因,那个魏译本为什么有这段经文呢?因为他是根据弥勒菩萨注解金刚经的偈颂本,与原意相合了,才加上去的。后来的人,有了根据,就把他加到秦译的本子上。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联想到,我们中国人跟鸠摩罗什法师的法缘特别深厚,特别有缘。很多受持读诵的经本,都是用鸠摩法师翻译的本子,由此可见众生跟他多么有缘。不但现在大家都喜欢用鸠摩罗什的译本,来受持读诵;就是在唐朝的时候,也是同样的情形,都是欢喜用鸠摩罗什的译本。唐朝的道宣律师,他持戒清净,很有感应,得到天人给他送供养,天天吃饭,都是天人送供养的。天人有神通,具足了五种神通,天人的寿命长,看到的事就多。道宣律师就问天人:为什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,大家那么欢喜受持读诵?那么欢喜拿他的译本来讲解?天人就告诉道宣律师:这是因为鸠摩罗什,从七佛以来,就当佛的翻译法师,佛的经典要流通到不同语言的国土去,鸠摩罗什都为他当翻译人。因此他的法缘深厚,跟众生结的缘太多了,这是天人答覆道宣律师的话。现在我们可以从事实上,证明出来,确实他跟我们东土的众生,特别有缘。
在我们学佛的一环内,这种与众生,结佛法善缘是很重要的,古德常说: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,你要多跟众生结欢喜缘,不要跟人家结恶缘,恶缘一结,便会成为冤仇,一有冤仇,双方一定会起互相的憎恨。因为前世结的恶缘,现在你要度他,他不给你度;你好不容易成佛,因为过去生中,结恶缘的关系,所以他不肯让你度化,你了解了这个道理后,就要与众生多结佛法善缘,多结欢喜缘。你要把清净解脱的佛法,多多宣扬给众生去受持修行。众生没有听过佛法,有善根的马上感到心地清凉,如渴得水,他就会起无量欢喜,这就是与众生结到了佛法的善缘,这样一来,生生世世都会成为菩萨道上的道友,你成了佛,他们也会来护持你的佛法,这就是与众生多结佛法善缘的果报。所以你们时常要记住,这句话:‘未成佛道,要先结人缘’。
再来看经文,‘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。’这个‘慧命’,就是长老,即长老须菩提。为什么会翻为‘慧命’呢?‘意’者,有德,就是有道德的长者;‘命’者,有寿,寿者年纪老;合起来就叫‘长老’。那个时候,长老须菩提,他仰白世尊:‘世尊,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’这个‘闻说是法’,就是从前面第十七分起,一直到现在‘降心离相’,‘住心无住’,佛的相不能住,连说法的相都不能住,越说义趣就越高深,然后接著说到现在,与佛同时出生的众生,都是善根深厚,容易生起信心,可是到了末法时代,对于‘未来世’的众生,听到这个法,能不能生起真实信心呢?这是须菩提长老替我们末法的众生担忧,因为末法时代的众生,都很著相,你叫他‘空众生相’,他还容易了解。说到要把佛的相、法的相都空掉,不生执著,他们就接受不来,面对著这种深奥的空理,信心就生不出来。须菩提尊者就替我们担忧了。为我们向佛请示,佛就给他解释了。佛言:‘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’假使到了末法时代,有人‘闻说是法’——指闻到般若大法——的这个众生,他一定能生信心,可是这个众生,就不是众生了,‘彼非众生’,‘众生’是指‘凡夫’,可是他不是凡夫了,而是叫做‘菩萨’,叫做‘摩诃萨’。因为他已生起了‘清净信心’。这句‘非不众生。’他发了大菩提心,他发了摩诃萨的心,他的心,与菩萨摩诃萨的心相同,但是他的果报还在凡夫位,他虽发了大菩提心,还是要去修行、开悟、证果,去转凡成圣。修行不发菩提心,譬如耕田不下种;发菩提心;是成佛之因,所以发了菩提心,还要起修,庄严因地,如是因,如是果,最后才能由凡位,证入圣位。所以说他的发心是菩萨摩诃萨发的心。这个心就已经跟凡夫众生不同,但是他现在的果报位,还在‘众生’位。所以说,‘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’。下面又说:‘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’这个是三连句,这个‘众生众生者’,就是前面解释的‘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’的那两句众生。如来说‘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’。那个众生当体众生相即空,所以‘非众生’。‘是名众生’在他发心上讲,他是个菩萨,众生相没有了;但是他现在的果报还在凡夫众生位,所以叫做‘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’‘是名众生’按二谛讲他是一个假名众生,按三谛讲,这是会归中道的一个众生。这一科分叫‘闻法无住’,前面说明了,佛虽说法,但他没有执著,佛‘不生心动念’,说我有法可说。我们当了法师以后,学佛说法,‘终日说法,无法可说’这才‘是名说法’。这叫不住于能说的法。我们现在听经闻法,你听不懂不要著急,听懂了你也不要‘贡高我慢’,会‘贡高我慢’,一定是你‘著’了‘法相’,因为金刚经所讲的是‘离相无住’的道理。你怎么会‘住’在‘贡高我慢’的‘法相’里呢!金刚经不是叫你不要‘著相’吗?你懂了一点佛法,不要起‘贡高我慢’,一定要依著经的道理,去真正的起修。‘闻法’你也不要起‘住著’,闻法不是叫你去‘依名著相’,而是叫你依这个‘名相’所含的‘义理’去‘起修’,这样你才能得到‘般若妙法’的真实受用,这样你真心就安住了。前科是‘不住佛相’,这科是‘不住法相’。第二十一分竟。